top of page

基督徒的四项原则(路17:1-10)

  • RBM
  • Apr 30
  • 23 min read


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阿门!


今天的福音经文是路加福音17:1-10,

1 耶稣又对门徒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2 就是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还强如他把这小子里的一个绊倒了。

3 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

4 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

5 使徒对主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6 主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他也必听从你们。

7 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

8 岂不对他说,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

9 仆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还谢谢他吗?

10 这样,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


感谢神的话语。


今天这段信息也是耶稣从路加福音14:25开始的布道的结束部分。


在这篇讲道中,耶稣首先谈到了基督徒要舍弃一切走十字架天路,或者说,耶稣在这里做了一次战前的动员。


然后在15章,耶稣讲了祂进入世界寻找失丧的罪人,而门徒也将追随耶稣的脚踪进入禾场;16章讲到,在这世界,我们遇到最普遍的试探是钱财崇拜,而最大的试探是“自我”。


前几讲里我们在基督里战胜了玛门,今天更进一步,耶稣要我们战胜自己。


舍弃钱财是容易的,但舍弃自己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甚至可以不爱钱财,但不可能不爱自己。


而有的时候,在一个人舍弃钱财的时候,自我更加膨胀。


越是“无私”的人越骄傲。


这是利和名的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


有的时候可能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贪婪了,因此愿意赞美那舍弃钱财的人“有生命”。

然而不一定,不爱钱的可能权力意志更强。


路加福音17:1-10包含四个教导(分别含有四个比喻或“夸张”),他们不是简单组合在一起的。


这四个话题的核心信息是“超越自我”(Living Beyond Myself);这是分别从两个方面讲论的。


第一个方面,是讲我与与别人的关系,具体涉及两个小问题,不要绊倒人(1-2)与饶恕人(3-4)。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与神的关系,具体涉及信心(5-6)与顺服(7-10)两个功课。


在整段信息里面,共有10个imperatives的动词。


这里没有模棱两可的教导,耶稣的教导是很清楚的,并要求门徒必须靠主践行。


我把这些要求总结为“门徒的四项原则”,这也可以说是基督徒的底线伦理。


求神帮助我们明白并信守这些真理,阿门!


人与人


1、虚己


路加福音17,

1 耶稣又对门徒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2 就是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还强如他把这小子里的一个绊倒了。


我请大家首先注意第一句话:“耶稣又对门徒说”,这就是教会崇拜的中心内容,这就是圣经从始至终的核心真理。


超越自我是建立在“耶稣又对门徒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路加福音4:35c)的基础上的,不是建立在个人灵修的基础上的。


耶稣也没有说,让我们一起开个祷告会吧。


与此相关的,教牧生活的中心不是探访,而是布道。


这是我们一再强调的。


求神继续保守我们的教会,我们也看见,我们以道为中心,神就一定把长进赐给我们。


因为,耶稣说,“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约翰福音10:27)。


让我们学习耶稣作一位好牧人,也学习门徒,作耶稣话语的倾听者。


请注意,耶稣这次讲论是针对门徒的,但5节又进一步具体到使徒。


换句话说,受众有一个淘洗的过程;一方面,门徒听耶稣的教导,因为他们是耶稣的羊;另一方面,必有一些人厌恶耶稣的教导,所以耶稣说,“只是你们不信、因为你们不是我的羊”(约翰福音10:26)。


如果我们以道为中心侍奉神,同时要求神赐给我们一颗平常心,不仅有人因听道而长进,有人因听道前来,也必有人因听道而离开。


这是真正的教会必然遇到的正常现象。



耶稣这次讲论的内容是什么呢?


1-2节首先讲到基督徒生活否定方面的原则,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首先不要“绊倒人”。


这里用的是复数,绊倒人的事有很多种表现方式。


耶稣这里首先自然是指法利赛人说的,因为他们拒绝基督并祂的十字架的真理,并阻拦别人接受基督(马太福音23:13);但耶稣的教导同样是针对门徒的——我们也可能中法利赛人的酵(马太福音16:23;罗马书14:13)。


我们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绊脚石”的含义。


所谓绊倒,当指在别人赶往某地的途中设下障碍之物;在圣经里,这显然是指在人寻找真理和追赶基督的过程中设置拦阻。


更具体地说,绊倒人就是站在神和人之间的傲慢举动。


我们可以列举几种常见的绊脚石现象。


第一就是教皇精神。


教皇要站在人和神之间,这种精神在圣经上的源头就是路加福音15章中那位大儿子。


一种也许只有来自魔鬼的变态心理让他们莫名其妙地恨后来的基督徒,这也可能源自灾民社会资源短缺造成的饥饿恐惧。


第二就是讲道台的滥用——用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谬讲基督的真理(false teaching),是最常见的绊倒人的方式之一(利未记19:14;诗篇119:165;士师记8:27;以赛亚书8:14-15;路加福音20:18;罗马书9:33;彼得前书2:6-8)。


讲道需要呼召的前提,需要基本的装备,不然不仅造成信徒真理上的分争和自以为是,而且会绊倒很多人。


圣经怎样说呢,

提摩太后书2:15说,”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哥林多后书2:17也说,“我们不像那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乃是由于诚实,由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

罗马书16:17告诉我们,“弟兄们,那些离间你们,叫你们跌倒,背乎所学之道的人,我劝你们要留意躲避他们”


耶稣这里讲了两个“一定”。


首先,绊倒人的事情是一定要来的。


这种事情是“免不了的”,原文的意思是“不可能不来的”;因为魔鬼从不休息。


神并不希望这些事情发生,但由于人的罪,这些是不可避免的。


这也告诉我们,今天的教会里,一定有“绊倒人的事”。


无论是出于感情脆弱,还是为了坚持绊倒人,否定这个事实以及攻击对这事实的见证,都在抵挡基督的道,以耶稣为说谎的。


但是,有第二个“一定”为这个“一定”存留——神的憎恶一定临到这些人身上。


在所有害人当中,“绊倒人”是最严重的“反人类罪行”。


这一点对教会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特别谨慎讲道台的问题,因为真理上的错误带领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讲道和讲课最大的区别是,讲道要承担属灵的后果,要在神面前交账。


所以马丁-路德说传道的工作应该让魔鬼去做。


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我们需要明白,是神咒诅,不是我们咒诅。


被咒诅的不是被动陷入圈套的人,而是那些扮演教皇和篡夺讲道台的人。


接下来耶稣进一步解释这些人要面对什么样的刑罚。


“他们”变成了“他”,举一个特别的例子,也与后文的“一个”呼应。


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这个残忍的刑罚不是耶稣想象出来的,这是古代世界流行的处罚犯人的方式(Aristoph. in Equit. ver. 1359)。


旧约有一处这样提到磨石,“有一个妇人把一块上磨石抛在亚比米勒的头上,打破了他的脑骨”(士师记9:53)。


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希伯来书10:31),神对混乱道的人如此憎恶,乃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羊群如此的爱。


“这些小孩子”是指,神将基督里的信徒视为小孩子,神关爱他们,不允许把他们送入错误的教导之中。


错误的教导是对人严重的伤害,因为那可能引人到绝罚中去。


“误人子弟”是大罪,误神的子弟应该是什么罪呢?


耶稣在用这样极端比喻告诉我们,也是爱我们,盼望我们不要这样落到海里。


因此,我们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真理要信守:


一方面我们不要被人绊倒;另一方面,我们不要成为绊倒人的。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虚己”,就是时刻记住让路,让别人和神面对面。


所谓好的牧者,就是最透明的玻璃窗,可以让受众直接听见神整全的话语。


2、饶恕


路加福音17,

3 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

4 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


现在我请大家再一次注意第三节经文的第一句话,这是耶稣提醒我们,“你们要谨慎”。


这句话是连接这两个教导的,涵盖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要谨慎不要作绊倒人的人,因为后果实在可怕。


另一方面,我们要谨慎的是,我们要饶恕那些伤害我们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愿意是:你们要谨慎自己。


转向“自我”,提高警惕不是警惕别人,乃是警惕自己。


不仅如此,不是我们中间某些人特别需要谨慎,而是我们中间每一个人都需要谨慎——每一次失败,都是来自我们的不谨慎,或者我们以为只有别人需要谨慎。


这是基督教一个特别重要的教训之一。


当然,也应当防备“犬类”,但是,这个“自我”更是“犬类”之一。


无论是绊倒人,还是不饶恕,都是“自己”膨胀的结果。



现在耶稣转向第二个相关的教导。


首先,耶稣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中人与人的伤害是免不了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因为罪而互相伤害的世界里。


亚当和夏娃犯罪之后,亚当首先去伤害夏娃。

那种伤害真的很残忍。

让我们来读创世记3:11-12,“耶和华说,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

一个人犯了罪,一定通过抱怨神和伤害别人来掩盖自己良心的不安。

很清楚,亚当对夏娃的攻击是毫无道理的,夏娃当然有自己的罪,但夏娃并没有逼迫他吃。

一个在犯罪之后伤害别人的人,就是一个根本不想承担责任的懦夫;他实际上是要别人承担自己的罪责,是想转移神的追问和审判。


这是人类的普遍境况:神追问,你为什么犯罪?


我们的回答永远不是正面的,永远是,“那他也犯了罪”,或者“那是因为他先犯罪”。


每个人都在犯罪,因此每个人都在伤害。


我们一边是受害者,一边是凶手。


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在这样毫无出路的恶性循环中,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十字架是唯一的解决。


有人抱怨耶稣十字架的软弱,却不知道,十字架是终止这种悲剧唯一的、最伟大的力量。


怎样终止伤害,耶稣上十字架去饶恕罪人(路加福音23:34)。


耶稣也吩咐基督徒,在世界绞肉机里,你们先上十字架。


所以耶稣给他的门徒一条新命令,就是要爱,要饶恕。



这里耶稣讲了一个比喻,“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我们怎么办。


这是前提,就是他确实得罪了你。


如果仅仅是别人因为爱你责备你,你不要当成是犯罪得罪你;当然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明明是犯罪得罪别人,还是打扮成“用爱心说诚实话”的样子。


这两种情况当排除在外。


但是,特别重要的是,这个饶恕不是滥情,不是没有原则;在饶恕之前,要“劝戒他”。


饶恕不是东方文化中的忍气吞声;由于又根本做不到“真善忍”,就沦为假冒伪善。


要责备那犯罪的,不但为公义,也为神的爱。


所以我们发现,这个字(劝戒)也有“尊重”的意思,这样的态度与中国文化里面那种“不屑”的清高是不同的。


今天教会基本上不再教导“劝戒他”了,仿佛谁能忍,谁就更属灵了。


但真的消灭了“劝戒他”了吗?没有,不过是把人前和当面的“劝戒他”,堕落成“背后说人”以及帮派中的同仇敌忾——彼拉多和希律因为共同厌恶耶稣就成了朋友。


这就落入更大的咒诅之中(罗马书 1:30)。


一个丧失了“劝戒他”特点的教会,还是按基督的吩咐建立起来的教会吗?


以弗所书4:15常被人来引用,“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但我们常常只注意前面半句话。


当然“劝戒他”要避免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复活文革大批判的传统,搞得一地鸡毛。


当然,你也不要没完没了地“劝戒他”。


他实在不听,也就算了。


好的结果是,“他若懊悔,就饶恕他”。


懊悔:悔改。


饶恕,原意是,就让他走,放过他。


有两种极端的情形,第一、不懊悔,要不要饶恕?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分歧。


我的领受是,一方面,“要爱你的仇敌”;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比神更爱罪人,因此不要过于滥情。


但无论如何,我们自己不要再被苦毒捆绑——你的饶恕不应以对方是否同样回报你为前提。


约瑟是另外一个例子(创世记50:20)。


不过,要注意一种饶恕的表演,就是在为仇敌代祷中咒骂他。


第二、即使懊悔了,也不饶恕。


咬牙切齿,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或者暂时饶恕了,后来又自己懊悔,“想起来我就恨”;这是夫妻之间常发生的问题。


这是特别需要避免的。


神憎恶那些没完没了记仇的人,因此说,“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5)。


不能饶恕人的人很危险,不能饶恕人的人正在犯罪的边缘,箭在弦上。


但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玛拿西”(遗忘伤害)是“以法莲”(繁荣昌盛)的前提;“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创世记 41:51-52)。


我们只要在饶恕中才能蒙福;而我们若饶恕人,就一定能蒙福,因为这是神说的。


打开24史,是报仇史,以致中国发展到了20世纪,我们村的生产劳动工具和孟姜女他丈夫使用的没有什么不同。“孩子,你要记住这血海深仇”,可怜的孩子。耶稣在十字架上对逃窜在远处的门徒说:“孩子,你要记住这血海深仇”;然后高喊“耶和华万岁”,就“壮烈牺牲”了。或者,“30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或者,耶稣送给约翰一本武功秘籍或论持久战,这不是神。


由于魔鬼不休息,伤害是没完没了的。


神真是了解人,因此,耶稣告诉门徒,你必须做好长期饶恕、饶恕不能饶恕的罪的准备。


因为人的恨很难舒展,不仅睚眦必报,而且一定加倍追补,才可能略解他们的“心头之恨”。


想了想,又回去踹一脚;半夜起来,再到网上骂一句。


这是人类。


在耶稣到来之前,这种拉麦主义统治着人类。


拉麦对他两个妻子说,亚大,洗拉,听我的声音。拉麦的妻子,细听我的话语,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或作我杀壮士却伤自己,我害幼童却损本身)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创世记4:22-23)。


在人间,迫害具有放大效应。


人们不能还治其身的,不是因为爱,乃是因为无能;是为了胯下之辱,为了十年不晚。


因此,当你遭遇似乎无缘无故的恨和变本加厉的伤害的时候,你要知道,这是正常的。


有的时候,仅仅因为你好了,你就会得罪很多人;若别人也赞美你,你就得罪更多的人。


有的时候你完全没有冒犯之意,他却在那里暴跳如雷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呢?


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


七次,而且是“一天七次”。


如此密集的伤害需要同样密集的恩典。


七次伤害,七次饶恕。


我们重点来说说“七次”的神学含义。


首先,这显然出对拉麦主义的否定或针锋相对。


其次,这个“七”代表完全,因此你若遇到暴风骤雨和无以复加的伤害的时候,不要以为奇怪。


一般来说,人第二次受伤的时候就开始火冒三丈了。


所谓古语云,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耶稣在这里把我们带到第七次。


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雅各(创世记33:3),其次与神的赦罪相关(利未记4:6等),第三涉及神的大爱(箴言24:16)。


第四,穿越这七次试炼的人,将得胜(约书亚记6:15-16)。


所以“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21-22)。


第五,这是忍耐的功课。


神是大有忍耐的神,我们要学习神的忍耐。


我们一天多少次得罪神呢?


是七次吗?数不胜数。


第六、我们也需要明白,不仅是别人总是每天七次得罪我,我也同时每天七次得罪别人。


第七,神让我们不要在别人的罪上有份。


基督徒的饶恕不是完全无视罪,只是劝阻门徒自己去伸冤——因为你在伸冤中会犯罪。


那么伸冤的事怎么办?


神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神要审判他的百姓”(罗马书12:19,希伯来书10:30)。


因此诗人说,“我因你公义的典章,一天七次赞美你”(诗篇119:164)。


这是我们的新自由,阿门!


人与神


1、信心


路加福音17,

5 使徒对主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6 主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他也必听从你们。


我第三次请大家注意5-6节的第一句话,他们分别是:“使徒对主说”,“主说”。


这再次确证了我们的崇拜中心:神说是中心,而门徒确实在听道。


门徒不仅在听道,而且他们一定有很多东西是不明白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神。


一方面,不要不懂装懂或者根本就没有听,好像圣经的教导你全知道了;没有人能全部明白圣经。


另一方面,听道的结果之一可能是你真的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大被感动,但是,你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这时候,你需要呼求神的帮助。


或者,你听了一些道,让你有新的困惑;这是自然的;因为神的道理和我们的经验有诸多冲突。


不仅如此,你要追问神的回答,而不是追问人的回答;这意味这你不仅仅咨询牧者,同时,你更要用主要的时间思想牧者所讲的道,而不是反反复复求教于牧者个人的人生经验。


当我们这样追问神的时候,神一定会回答我们。


人的提问是教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但马上转到主说——基督必须在教会里不断地教导,


祂也会不断地教导那听祂声音的羊。


使徒对主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现在对话的对象进一步缩小,从门徒转到使徒。


这将我们从人际关系中带向我们与神的关系。


一方面,人靠自己和人间的道德伦理根本无法做到不伤害和饶恕伤害,所以门徒是诚实的。


门徒没有说,OK,没问题。


饶恕仇敌真的很难。


现在那些动辄讲一些轻松属灵的话的人,动不动就把圣经上成圣的话抄来教导人的人,实在很伪善;因为他们自己也做不到,你稍微刺激他一下,他的舌头马上就为自己的教导作见证。


前段时间有弟兄姐妹讨论被政府强行堕胎的一位姐妹的悲惨遭遇,有人耸耸肩故作属灵地说没有办法,你必须顺服掌权者。


耶稣曾指着这种人说:“你们律法师也有祸了。因为你们把难担的担子放在人身上,自己一个指头却不肯动”(路加福音11:46)。


从人来的豪言壮语和所谓的有生命,都是表演而已;一旦逼迫落到自己头上,这些人马上原形毕露。


门徒说,我们软弱,“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另一方面,只有靠着信仰,靠着我们与神的关系,我们才可能按耶稣的要求处理上述的人际关系。



信心,是我们与神关系的集中表现。


这个关系中,“你”是主语,是排他性的——除了“主”没有任何人能加增我们的信心;“我们”都是受众,我们是信心的接受者。


信神不要跟人,因为没有谁特别有信心可以做别人生命的导师。


我们和神的唯一的关系不是眼见,这点与理性主义不同;也不是冥想,这一点与灵修神学或宗教迷信不同,


我们所信的有具体的对象——基督和祂的道。


所以,“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伯来书11:1)。


问题是,主怎么增加我们的信心?


“主说”,哈利路亚!神藉着祂的话语、基督和祂的道,加赠我们的信心。


那么,这话语是什么呢?


主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他也必听从你们”。


感谢主,只要祂对我们说话了,我们就得到了信心。


这不仅是真理的内容的问题,也是一个话语权柄的问题。


这话是神说的,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篇33:9)。


这也是为什么,必须让基督在教会里说话的缘故。



这是一个芥菜种的比喻,这是耶稣喜爱的比喻,这是全世界有芥菜种的地方都能明白的比喻。


与芥菜种对比的是一株参天大树。


此时耶稣和门徒很可能在桑树下面。


这个名字有一些分歧,无论如何,这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根深叶茂,甚至上百年了。


人们普遍认为,“撼这棵树难”。


前几天有一位弟兄找到我,说他遇到了一个无论如何也克服不了的难题,就是想结束一段不讨神喜悦的关系。

他瞻前顾后,机变百出,却仍然走投无路。

现在很清楚,他什么都不缺,理性的分析,道德的焦虑,但缺一点,就是信心。


只要你真的有信心,这些所谓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信心是什么,你迎着红海迈脚下去,你看那波涛汹涌的水面是否从你的脚下分开!


你是否真的信基督,信祂是得胜的神,那你就按祂清清楚楚的教导去做,把一切后果交给祂。


你去饶恕,后果交给神。


这就是耶稣要对门徒说的。


我们行不出来,就是因为没有信心,而没有信心,因为不相信,“真的会这样吗”,而想自己掌握一切事情的结局。


我去饶恕,他再伤害我怎么办?他嘲笑我怎么办?


没有别的,我们不信,不信耶稣是神,不信祂说的话。


这个比喻把我们可怜的信仰状况展示出来,我们的信心连芥菜种那么大都没有。



但基督在这里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将更大的应许赐给我们。


“连根拔起”,被动语态;另一个与此相关的“神迹”是,种植,而且是种植在海里。


在这段信息里,耶稣两次提到“海”;当然,这个海可能是加利利海,也可能是地中海。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信心能成就我们不敢相信的结果。


请诸位想想一下,什么是你眼前的那棵“参天大树”,它怎样压得你发疯,喘不过气来,甚至要毁灭你对神的信仰和生活的信心;你已经快崩溃了,你受不了了;你警告自己,我再忍受一次……


你今天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当然,我们要避免胡思乱想,你不要把银行的钱也想象为那棵“参天大树”,耶稣从未教导我们妄求。


这个比喻的意思是:首先,耶稣让我们正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我们的信心实在是小。


其次,耶稣鼓励我们,只要有一点点信心,我们就可以求神的国和义,就可以心想事成了。


这也是建立门徒关于传道的信心——每一个新生的人,都如要拔起桑树来栽在海里。


我们的教会坚持到今天,靠什么呢?不是我们的信心吗?


当然也是回应上文的,面对伤害和饶恕,只要我们有一点点的信心,就很容易面对了。


比如,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你为什么还要恨恨不已呢?


2、谦卑


路加福音17,

7 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

8 岂不对他说,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

9 仆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还谢谢他吗?

10 这样,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


最后这个教导是独立的,但与前面的话题有关系。


不要伤害和饶恕都需要信心,但我们信心的软弱乃是因为我们仍然想自己作主,因为我们在神面前不够谦卑。


这就是最后这个比喻要说明的深刻真理。


不仅如此,今天所谓的谦卑已经完全“异化”了:当他们很骄傲地谦卑的时候,或者很谦卑地骄傲的时候,“谦卑”就是一种骄傲,就是骄傲本身。


谦卑从根本上说是人与神的关系,但这个假谦卑完全脱离了人和神的关系,变成了人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我比你谦卑”,另一方面,“你没有我谦卑”;前者总以为自己谦卑,后者总教导别人不谦卑。


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谦卑成了灵修神学的对象,好像我们可以靠自己的修行,达到这种内圣外王的境界,因此可以炫耀在人前。


这谦卑成了他们修成的“正果”;谦卑开始道德吃人。


这个谦卑运动的后果不仅吃掉了教会里为真理争辩的真以色列人,也把神的教会变成了比世界还伪善的地方;并且吃人,吃掉别人的生命。


这不是圣经上的真理。


对谦卑党徒来说,我们饶恕人,是为了显得我们更属灵,更谦卑,更高尚。


正是这样一种“心理负担”,使我们患得患失,怕饶恕人这个成本无法换取我们得人的荣耀这样的结果。


正因为这样,耶稣用这个“无用的仆人”的比喻,深刻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病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得到医治。


我们缺乏信心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并不真的承认神是作主的,而我们在神面前不过是“无用的仆人”。


我们面对伤害去饶恕,或者我们不去绊倒人,乃是想索要工价,正是这样一种讨价还价的心态,使我们信心软弱,行不出来。


我们的问题有两个,信心小,野心大。


当我们要信心的时候,我们常常是想靠信心炫耀于人,甚至炫耀于神。


现在耶稣要讲一个比喻,是针对我们的“属灵野心”的。


这个比喻并不难解,需要强调几个字的意义。



奴隶,仆人,这个字在圣经里出现了1000次。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它代表了基督徒与神之间的关系。


最初,在民数记12:7,神这样称呼摩西,“我的仆人摩西不是这样。他是在我全家尽忠的”。


在使徒书信中,亚伯拉罕、约伯、大卫也被称为“神的仆人”。


保罗总在书信中自称“耶稣基督的仆人”(参考罗马书1:1;雅各书1:1;彼得后书1:1;犹大书1:1)。


仆人关系表明我们属于神,并只属于神。


一方面,我们有一个归属,另一方面,这个归属是神。


这个主仆的关系首先废除了人间一切的奴隶制,宣告人对人一切的政治奴役和道德压制都是不合法的;我因为称为神的仆人,人间就再没有什么力量、什么人能捆绑我。


同时,这种关系将我们与神的关系明确下来,使我们不至于成为宇宙的孤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现代社会虽然高举人、高举自我,但一个罪人不可能是自己的来源、归属、创造者或救赎者。


因此,所谓现代性,就是在让人解放的同时使人成为孤儿。


有人用第一层关系中得来的悲惨经验想象神仆这个字,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为什么我要作神的仆人?因为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作“道路、真理和生命”的仆人不是什么屈辱,而是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且是我们脱离一切奴役获得真正平安的保障。


不过既然我们承认自己不过是神的仆人,就当把荣耀归给主,这使我们免去了为虚名所累的奴役。


这是我们信心的根基。



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下“神的仆人”与“教会的义工”的不同。


很多人仅仅是把自己当成教会里的“义工”,“义工”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炒别人/老板鱿鱼的。


但神仆不应该这样,你只能“至死忠心”。


不是你没有选择,是你不能有别的选择。


志愿者可以挑肥拣瘦,但神仆不可以。


神仆可以被议论,却不能去议论;神仆可以不被尊敬,而且常常不被尊敬,但你必须去尊敬,包括尊敬那些不尊敬你的人——你不是、或者不仅仅是尊敬他,你是尊敬神。


彼得前书2:16-17a,“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借着自由遮盖恶毒(或作阴毒),总要作神的仆人。务要尊敬众人”。


当然,这个“尊敬”包括上文说的,不顾别人是否生气地“劝诫他”。


因此保罗说,“无知的加拉太人啊”;有人说保罗没有牧者的心肠,错了,这恰恰证明了保罗牧者的心肠;恰恰证明了保罗是神的仆人。


所以保罗说:“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神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加拉太书1:10)。


义工是可以不负责任的,但仆人必须负责,而且只对基督负责——爱,并且责备。


责备,几乎是判断一位“牧者”是不是神的仆人最简单、最具体的见证。


我们因基督耶稣作人的仆人,我们不是为别的缘故作人的仆人。


我们常常是要去侍奉神。


在侍奉之前,我们首先要确信自己被呼召,而且真的成了神的仆人。


如果这个主仆关系没有确立,所谓侍奉神多会半途而废。



仆人是要做工的。


“田里”,可以代表我们侍奉的禾场,而耕地和放羊,都可以视为门徒的工作。


不仅如此,耕田和放牧都不是很轻松的工作。


仆人的工作常常很繁重,且永不止息。


这不是表演性的,不是领导春天植树照相,你要长年累月去服侍。


我们常常感到疲惫甚至厌倦。


有时候,真的不想出工,但你必须去。


你不仅要求神预备你的体力,更要求神预备你的精神、甚至你的表情。


这是耕地和放羊的工作。


地里有很多荆棘,羊群总有迷失。


你要汗流浃背,你要不顾风雪去寻找羊。


神的仆人不能追逐世界的潮流,我们必须安心于“耕田和牧养”的工作。


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摩太后书3:12)。


我们还要常作预备,去经历必须有的各种残酷的控告和逼迫。


耶稣还要我们放弃人间的虚荣。


你回去之后,为你预备的还不是庆功宴。


神仆的艰难侍奉绝对不是为了终于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


有些牧者可能开始愿意立志忍耐,但是,仅仅是为了一种属世的成功。


耶稣让我们放弃这种“做一个人间成功的奴隶”的想法。


当我们成为神的仆人,我们必须对这种成功神学说再见;我们已经和埃及再没有关系了。


我们看看这仆人回家后的情形。


“坐下吃饭”,原意是斜躺在餐桌前,这是犹太人吃饭的姿势。


9节中有一句短语中文没有翻出来:(仆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还谢谢他吗?)“我认为不会”,“我想不会”。


这个忙碌一天的仆人,回去后并没有马上吃喝休息,他要继续侍奉。


不仅如此,他还要明白一个真理,在神面前,我们只是无用的仆人,unworthy比useless更准确一些。


我们所做的本是我们所亏欠神的,是我们应当做的,是我们在神里面的义务。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点教导,第一,仆人的侍奉几乎没有止境,从田里到家里,你都要侍奉。


第二、这个侍奉是完全按神的吩咐进行的,没有自己的偏好在里面;而且我们也不需要问结果,结果由神负责。


第三、神不允许我分享祂的荣耀。



诸位,到这里为止,你是否觉得这个无用的仆人很委屈呢?这你就错了。


一方面,神不要他的仆人追索荣耀,是为了将仆人从人间的荣耀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人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亏欠,并不是谦虚,乃是常识,是事实。


第三、神吩咐仆人在祂面前谦卑,不等于神不会按自己的绝对自由去奖赏这个仆人;只是神的奖赏与仆人的追讨无关;而神的赏赐与人的想象不同。


这个世界的悖谬是,或我们的不幸是,所有欠债的人都觉得神亏欠他们,因此恨神,不相信神。


而即使那些宣称信仰神的人,也要把自己的“活出来”作为资本,因此一方面责备别人没有活出来,另一方面跟神讨要赏金。


我们把自己的“善”强加于神,跟神要属世的好处。


若得不到,就伤心欲绝。


但耶稣今天解放了我们——承认你做的是当做的,就不会伤心。


伤心是为了讨好或示恩而不得之后的怨恨而已。


所以保罗说,“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哥林多前书9:16)。


有人抢着传道,就是为了“有可夸的”,是为了被人感谢,或为利。


耶稣告诉我们,仆人不要追求被感谢,因为神自己独立地主宰报偿。


法利赛人靠行为称义,就是要神感谢。


这种心态不仅造成人的骄傲,也造成对神的怨恨,最后又将这怨恨转向对别人生命的论断。


我们作一点点好事,就是觉得神欠我们了,就到处炫耀,这种浅薄现象实在是俯拾皆是。


灵修神学的目的是我们应当做些什么,然后就觉得神应该给我们一些奖赏。


这不是真理。



耶稣说,欠债还钱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圣经说,人都亏欠了神的荣耀,感谢神,在基督里,我们能意识到这种罪,因此,我们开始被带到了回家的道路,返回正常状态。


我们也注意到,当我们侍奉之后,是可以吃喝和安息的。


这就是保罗的见证:“你却要凡事谨慎,忍受苦难,作传道的工夫,尽你的职分。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摩太后书4:5-8);“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书15:58)。


耶稣不要我们荣耀自己,乃祂自己亲自接纳我们:“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启示录22:12)。


这是神说的,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阿门!


2010年10月03日


 
 
 

Comments


©2019-2025 by The Door Of Sheep.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