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Tim Keller

忘我的自由

Updated: Oct 24, 2023


作者简介
提姆凯勒(Timothy Keller) 出生及成长于美国宾州,先后在巴克尼尔大学,戈登康卫尔神学院,以及西敏斯特神学院就学。然而他学习最多的地方,则是在以蓝领阶层为主的弗吉尼亚州的何普杂尔市,他在西何普维尔长老教会牧会了九年。他牧养的第二个教会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救主长老教会。他的著作包括《一掷千金的上帝》《诸神的面具》《为何是祂》,及其他。

一颗被上帝恩典彻底改变的心,会有什么标记呢 ? 如果我们信靠了耶稣,我们心的状态会是什么呢 ? 那绝不只会是有循规蹈矩的道德行为而已,因为即使我们在外表上行出各种道德行为,内心仍然可能充满恐惧、骄傲或权力欲望。


因此我们要探讨,一颗被上帝恩典彻底改变的心,在真实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子。在此我们要仔细思想一下,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第一封书信中的那一段话,就是哥林多前书3:21-4:7。


所以,无论谁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或保罗、或亚波罗、或几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现今的事、或将来的事,全是你们的;并且你们是属基督的,基督又是属神的。

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祕事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已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所以时候未到,甚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著称赞。

弟兄们,我为你们的缘故,拿这些事转比自己和亚波罗,叫你们效法我们:「不可过于圣经所记」;免得你们自高自大,贵重这个,轻看那个。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 ? 你有甚么不是领受的呢 ? 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 ?

人类自我的天然真相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4:6,呼吁哥林多教会的人不要「自高自大,贵重这个(人),轻看那个(人)」。我们会想,这又是老生常谈,自高自大当然不好,我们当然不应该骄傲。


但是我们要知道,保罗在此所用的字,不是一般讲骄傲的hubris,而是pyio,这是一个不平凡的用词。除了此处以外,保罗在本卷书中还用过五次这个字,也在歌罗西书第2章中用了一次。圣经中只有保罗用过这个字。现在许多圣经注释学者都知道,这是保罗想要讨论的一个特别主题。


藉着这个特别的用词,保罗要教导哥林多教会的人有关人类自我的天然真相。他在这里用来表示骄傲的这个字,在字面上就是过度充气、肿大、膨胀到超过正常尺寸的意思。这个字也与「风箱」相关,所以很能唤起我们的联想。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人身体里的某个器官,因着不断地被灌入空气而肿大,其中的空气多到都快让它爆炸了。它红肿发炎,已经超过了平日正常的大小,所以它痛苦极了! 保罗就是用这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人类自我的天然真相。


因为这个字能引起我们的联想,是带有很多含意的比喻,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那个器官的状况,以及保罗所要表达的观念。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这幅图画可以表达出人类自我在天然状况下的四个特征,那就是空虚、痛苦、忙碌,并脆弱。


1.空虚


这幅图画指出一项事实,那就是在人类自我的中心处,是空虚的。人类自我的第一个特征是空虚,这个自我因被过度充气而膨大,但它的中心处则是空的,什么也没有。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 Soren Kierkegaard)在他的著作《致死的疾病》( Sickness untoDeam) 一书中说到,通常人心的真相,是想要以上帝以外的事物来建立自我的身份。灵性上的骄傲使人产生一种幻象,让我们以为自己有能力驾驭人生,得到自我的价值感,找到足够伟大的人生意义,而不需要上帝。


齐克果指出,一般人类的自我都是建立在上帝以外的事物上;「自我」在寻寻觅觅,想要找到某些事物能给它价值感、特殊感和目标感,然后它就将自己建立在其上。然而,就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如果你将任何东西放在原来是为上帝所预备的位置上,那东西必然显得太小,它定会在那里摇晃走位。所以,有关人类自我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空虚。


2.痛苦


人类自我的第二个特征是痛苦; 一个过度充气而膨胀的自我,是很痛苦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事实: 通常你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器官,除非它出现了问题。当我们在散步的时候,通常不会注意到脚趾的感受有多么美好,也不会察觉手肘的功用何等完美。除非某些器官曾经发生过问题,否则我们通常不会这样思想;因为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只有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引起我们对它的注意。


人类的“自我”经常会感到痛苦,那是因为它发生了严重的问题,而且问题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所以它总是引起我们的注意,没有一天例外。它总是让我们想到自己的外表如何,别人对待我们又如何等等。


有时我们会听到别人说,他的「感觉」受伤了,其实「感觉」是不会受伤的!受伤的是他的自我 - 就是他对自己的感受,他的自我身份( identity)。我们的感觉没出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受伤了。


散步是不会让脚趾痛的,除非它们原来就有毛病;我们的自我是不会痛的,除非它们已经有了大问题。想想看,很少有哪一天我们不会感到被冷落、被忽视,或感到自己很笨,或是心灰意冷,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自我出了问题,我们的自我身份有了毛病,我们的自我观感发生了状况自我总是不开心,它总是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3.忙碌


人类自我的第一个特征是空虚,第二个特征是痛苦;自我就像一个过度胀气的胃而痛苦不堪。


人类自我的第三个特征是无比地忙碌。换句话说,它总是在不停地引人注意自己。它无比忙碌地试图填满空虚,它无比忙碌地在做两件事——比较与自夸,你可以在保罗的经文中看到这两者。


首先,保罗在哥林多前书4:6说到「自高自大」之后,并没有马上停下来;他不是只说:「免得你们骄傲。」他又继续说:「免得你们……贵重这个(人),轻看那个(人)」这就是一般人类自我的最深本质。一般人类的自我为了要填满它的空虚,解决它的不舒服所用的方法就是作比较。


鲁益师(C.S. Lewis)在他所写的《返璞归真》( Mere Christianity)一书中,论到骄傲的那一章里,指出骄傲的本质是有竞争性的;换句话说,骄傲的真正核心就是竞争。

「骄傲本身并不以拥有什么东西为乐,而是以拥有的东西比旁边那个人的更多为乐。我们会说某些人以有钱为傲,或以聪明、美貌为傲,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是如此,他们是以比别人更有钱、更聪明、更英俊或更美丽为傲。如果人人都变成同样有钱、同样聪明、同样俊美,他们就不觉得有什么好引以为傲的了。」

换句话说,只有当我们比旁边那个人更成功、更聪明、更英俊或更美丽时,才会引以为傲;如果换成是旁边那个人比我们更成功、更聪明、更英俊或更美丽时,我们就不会以自己所拥有那些东西为乐了。这个乃是因为我们并不是真的因那些东西而欢喜,我们只是以之为骄傲而已。

正如鲁益师所言,骄傲是以拥有比旁边那个人所拥有的更多为乐,骄傲是以更……为乐。举例来说,情欲会使一个男人对一个美女有「性趣」——至少是会使他想要拥有她。但如果驱使着一个男人想要与一个美女上床的原因是骄傲,那么和她上床只是表示他办得到,而且证明他比别人更厉害。骄傲摧毁了他享受「她的美好」的能力。
当我在学校读书时,我母亲常常会说类似这样的话:「宝贝啊!你应该去参加西洋棋社团。」我回答说:「妈,我讨厌西洋棋。」但她会说:「我知道,可是那对申请大学有帮助啊!」她还会建议说:「市中心不是有给流浪汉和街友的食物发送站吗 ? 你要不要礼拜六早上自愿去帮忙啊 ? 」我会回答说:「妈,我不喜欢做那类的事。」而她又会说出同样的答案:「我知道,可是那对申请大学有帮助啊!」因此之故,我在中学时做了一大堆完全没有兴趣的事,目的只是为了要把它们放在我申请大学的资历表上。

这正是我们的自我一直在做的事——做一堆我们不觉得有乐趣的事,吃一堆我们不喜欢的食物,目的只是为了一张令人羡慕的资历表而已。我们藉着与别人作比较,而想要让自己看起来比别人更棒;我们自夸,努力地推销自己,努力地创造一个亮丽的资历,这都是因为我们极度渴望要填满自我的不足和空虚。自我是无比忙碌的,而且它是永远地在忙个没完没了。


4.脆弱


最后,人类自我的第四个特征是脆弱。任何一个被充气的东西都面临一个立即的危机那就是其中的空气被泄掉,就象是一个被泄了气的气球那样。


如果我们里面被吹满的只是空气而没有任何实质的东西,那么不论它是被过度充气还是泄气变扁,最后都是一样的。优越感与自卑感基本上是一样的;有优越感的人是被吹过度而成的,他有被泄掉空气的危险;而有自卑感的人则是已经被泄扁了。有自卑感的人会告诉你,他痛恨自己,并且他也这样告诉自己。他十分泄气,而一个泄气的人一定是曾经被灌过气的。不论自我是已经被泄了气,还是正面临被泄气的危险,二者都是一样的,都会使自我变得十分脆弱。


自我是空虚的、痛苦的、忙碌的,也因此它是脆弱的。让我举一个最贴切的例子。我拿这位女土当作例子,完全不是要说她比众人都糟糕,事实上她对自己有很深刻的了解,因此我很欣赏她;然而如果我要针对以上所说的内容而找一个完美的例子,那么她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时尚杂志》曾径访问过女星麦当娜( Madonna),谈到她的事业。以下是她所说的一段话:
「害怕变成平庸是我人生的动力,它一直在推动着我。每当我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回头看便觉得自己不凡,但不久之后,我又觉得自己平庸、无趣,除非我能再找到另一件事来奋斗。即使如今我已成为名人,我仍然觉得必须要能证明自己是个有份量的人。我的这种挣扎从未停止过,我想将来也不可能停止。」

我可以这样说,麦当娜对自己的认识超过其他许多人。每当她完成一个目标,她就会这么想:「现在有人评定我是个有份量的人了,但是到了隔天我又意识到,如果我不再积极向前,就又会变得啥也不是了。我的自我不能满足──我的自我感、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我对自己是重要人物的欲望,得不着满足。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已经赢得人们所说的、杂志所写的那么好了,但是到了隔天,我又得去别的地方寻找自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 那是因为我的自我是无法满足的,它是一个黑洞,不管我丢多少东西进去,这个洞里仍然是空的。每天早上我不断地把各式各样的东西放进去,要填满它,然而到了晚上它又空了。我已经是个有份量的人,可是我还需要继续成为有份量的人。」也许我们会猜想她的精神状态是不是有问题。不! 她会这样说,是因为她了解自己超过我们许多人。


以上就是人类自我的天然真相,也正是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人所说的意思。那些为保罗争取地位、宣称他们与保罗有特殊关系的人,其实显岀了相当程度的骄傲。他们无法单单享受认识保罗的这件事实,却要在教会中以这层关系来显示他们比其他人更高一等。


但保罗要他们知道福音所能带来的转变,以及福音已经如何地改变了他自己。在哥林多前书4:3-4中,保罗告诉他们,福音如何改变了他的自我价值、自我观感,以及自我身份;现在他的自我乃是以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方式来运作。


自我观感的转变


让我们来看看保罗是怎么说自我观感的。他在哥林多前书4:1-2中说到他是一个传道人(「执事」),有一个工作要做。然后他又说,因着那个工作的角色,他不在乎哥林多教会的人或任何其他人的论断(林前4:3-4)。这里译作「论断」的字,与「判决」是同一个意思,而这正是女星麦当娜所渴求的,一个难以捉摸却又能证明她自己的判决或保证。


1.不从别人的观感来判决自己


保罗并不期盼从哥林多教会的人那里或从任何人类的法庭,来得到他是个有分量之人的判决,因此他对哥林多教会的人说,他不在乎他们对他的看法,也不在乎任何其他人对他的看法。事实上,他的自我身份完全不在乎于别人怎么说。他的意思就好像是说:「不管你是怎么想的,我并不在乎你或任何人怎么想。」保罗的自我价值、自我观感,以及自我身份,完全不受任何人或任何标准对他的判决与评估之影响。


虽然保罗的自我身份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达到那个境界,脱离别人对我们之观感的控制呢?你自己认为应该要怎么办呢?


实际上,我所认得的每个心理辅导员都会说,不要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观感。他们会说,不要根据别人的意见来过生活,别人的标准不算数,别人怎么想也不重要;惟一要紧的是我怎么看自己。不要管别人的标准,只要想好自己的标准是什么;自己的标准应该由自己来选择和订定。所以他们的建议是:「你自己决定好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就去做吧!」因为只有你对自己的想法才算数。


在现代的世界里,如果有人在自我评价上出了问题,那么似乎惟一的补救之道就是抬高他们的自我评价。我们会告诉他们,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很棒的人,要看看自己有多好,曾经有过什么伟大的成就;我们会叫他们不要担心别人怎么说,只要自己订出标准,努力达到那个标准即可,然后只要自己来评估自我就可以了。


2.不从自己的观感来判决自己


然而保罗的方法和那些心理辅导员不同,他乃是更进一步,不但不在乎哥林多教会的人或是人类的法庭如何判决他,他甚至也不判决自己!


这个意思就仿佛是说:「我不在乎你们怎么想,我也不在乎我自己怎么想! 对于你们对我的观感,我不觉得怎么样,就连我对自己的观感,我也不觉得怎么样。」


他之所以不在乎,乃是因为他有无愧的良心。请注意看他接下来说的话:「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因此得以称义。」(林前4:4)


他知道,即使他良心无愧,不觉得自己有错也并不一定代表他真的无罪。也许希特勒的良心也不觉得他自己有错,但那并不代表他是无罪的。


对于那些认为一切的标准都是由自己来订定的人,保罗会说什么呢?他会说那是一个陷阱,而他是不会掉进那个陷阱的。那个陷阱告诉你,不要管其他人的标准,只要订定出自己的标准即可。其实那不是答案。想要藉着达到自己或别人所订定的标准来提高自尊,看起来似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其实它不会解救你,它也没有能力解救你。


如果我达不到父母的标准,感觉会很不好;如果我达不到你的标准,感觉也会很不好;如果我达不到社会的标准,感觉仍然很不好;如果我甚至达不到其他社会的标准,感觉会更不好。


难道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订定出自己的标准吗?然而如果我又达不到,那感觉不是会更糟吗?除非我订定的标准是超级低的标准。难道超级低的标准就是解决之道吗?


绝对不是!因为当我清楚知道自己只是个符合超低标准的人,感觉会是相当糟的。因此,想要用达到自己或别人所订定的标准来提升自尊,绝对是个陷阱,不会是正确的答案。


所以保罗并不期盼从哥林多教会的人那里找到自我身份;他不是去他们那里得到自己是重要人物的判决。他不但不在别人那里寻找自我身份,他也不在自己里面寻找。他知道,想要藉着达到某种标准而寻找自尊,是一个极大的陷阱。


现在我们开始发现保罗是如何找到他的自我身份。请留意!从此刻起,他跳出了常规的路线图,而走进了一个我们陌生的领域。


3.不把罪或成就与自我身份相连接


保罗是一个超级有分量、超级重要的人物。如果我说他是人类历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六、七名领袖之一,可能没有人会反对。他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拥有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影响力、极强的自信; 他勇往直前,不受任何事物的拦阻。


然而他在提摩太前书第1章里却这么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提前1:15) 他并不是说:「我曾经是个罪魁」,而是说:「我现在是个罪魁」,意思是说:「我是个最糟糕的人」。


这句话太超出我们的思想了!我们不习惯看到一个这么有自信的人,居然会自愿承认他是个最糟糕的人!我们不习惯看到一个完全诚实的人,一个能够坦承自己所有道德瑕疵的人——而他居然还能说得如此优雅与自信。


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会判决自己,但保罗不会。当他说他不让哥林多教会的人判决他、而且他也不判决自己时,他的意思是说,虽然他知道自己有罪,但他不让这些罪与他的自我身份相连接。他的罪与他的自我身份是不连接的;他不玩这种连接的游戏。


他不容许罪摧毁他的自我,他不作这种连接。他也不看自己的成就,不用成就来陶醉自已。他看到自己里面有种种的罪,以及种种的成就,但是他拒绝将它们与自我身份连接在一起。所以,他虽然承认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但这并不能阻碍他去做上帝所呼召他、要他去做的事。


我们和保罗简直有天壤之别。如果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差劲的人,那么我就不会有任何的自信;如果我自认为是一个罪人,一个内心充满骄傲、情欲、忿怒、贪婪的人,也就是一个充满保罗所说的那些罪和软弱的人,那么我就不会有自我的价值感,因为我已经判决了自己。我们制定了自己的标准,又用那标准来定自己的罪。如此,我们的自我就永远得不到满足与安息,永远得不到!


然而保罗的话让人震惊:「我不在乎你怎么想,我也不在乎自己怎么想。」他在此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我们完全不认识的境界。他的自我不是被吹胀的,而是充满了实质的东西。他是在讲谦卑 - 虽然我极不愿意用「谦卑」这个词,因为保罗所说的谦卑与我们对谦卑的概念完全不同。


保罗的意思是说他已经到了某种境界,他的自我不会比身上任何其他的部位,更能获得他的注意; 他在这个境界中已经不再想着自己了。无论他做了什么对的事,或是做了什么错的事,他都不再将它们与他的自我相连接了。


4.从福音而产生的谦卑


神学家鲁益师(C.S. Lewis)在《返璞归真》( Mere Christianity)书中讲到骄傲的那章末了,对于从福音而产生出的谦卑,有一个很聪颖的观察。鲁益师说,当我们遇见一个真正谦卑的人,通常我们不会觉得他很谦卑;他不会再三地告诉我们,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因为其实这样的人常是一个自恋的人)。


当我们遇见一个真正的因福音而谦卑的人,我们会记得的是他对我们有很大的兴趣,因为真正从福音而产生的谦卑,其本质并不是把自己想得太高或太低,而是更少想到自己。


从福音而产生的谦卑,就是不需要想到自己,不需要把事事都与自己相连;它使得以下这类的思想停止:「我和某些人在一起,是不是让我看起来还不错?还是我不应该再待在这里了?」真正从福音而产生的谦卑,就是不再把一切的经历、一切的谈话,都与自己相连,事实上,那就是不再想到自己,就是忘记自己。如此,我们便能享受到一种福气——忘我的自由。


因福音而谦卑的人,其自我不是被吹胀的,而是充满了实质的东西。那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特质。那是指很高的自尊吗?不是的。那么就是低自尊了?当然也不是!它与自尊毫不相关。保罗不玩这类的游戏。他说:「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不那么在乎我自己怎么看我。」是的,那就是他的秘诀!


一个真正因福音而谦卑的人,不是个讨厌自己的人,也不是个爱恋自己的人,他乃是个因认识福音而忘记自己的人。他的自我就如同他的脚趾一样,虽具有其特定的功能,但不会把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己上面。脚趾就只是做它该做的事,自我也就只是做它该做的事,它们都不会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己上面。


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个小测验。通常你对于别人的批评,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一个忘记自己的人不会因为被批评而受到严重的伤害。别人的批评不会把他们压垮,不会让他早上不想起床,也不会让他感到不安宁。


为什么呢?因为会被批评压垮的人,是把别人对他的观感和意见看得太重要了。然而这个世界教导那些脸皮薄、容易受到批评伤害的人,要如此回应别人的批评:「谁在乎他们怎么想?我知道自己怎么想就可以了。随便那些家伙怎么批评我,我才不管呢!」


一般人若不是因为被批评而受伤,不然就是根本不理会别人的批评。他们因为不在乎别人的批评,所以不听批评,也不从中学习。他们只管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换言之,他们对于自卑的惟一解决方法,就是自傲。但这根本不是解决办法;对于我们的未来和我们周遭的人来说,自卑与自傲都会造成可怕的问题。


然而忘记自己的人却截然不同。一个自我充满了实质内容(而不是被吹胀)的人在遭受批评时,并不会对他造成破坏或伤害,或甚至压垮他; 反之,他们会仔细聆听,把批评当作改变的契机。

这听起来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然而当我们愈了解福音时,我们就愈想要有所改变。朋友们! 难道你不想成为一个既不觉得需要别人尊荣自己、又不害怕被别人尊荣的人吗?或是成为一个既不渴求别人认可自己、又不害怕被别人认可的人吗?难道你不想成为一个在看到橱窗玻璃或镜子中反映出自已的身材时,既不会洋洋得意、又不会处处挑剔自己的人吗?难道你不想成为一个既不会坐在那里作白日梦,想象自己有多棒或比别人更成功,又不会把自己看扁并不断在后悔中痛苦的人吗?难道你不想脱离这类的捆绑而得到自由吗?难道你不想象某位溜冰比赛的银牌得主那样,能够真心赞赏金牌得主所完美展现的三转跳吗?他的赞赏就像你对日出之美的赞赏一样,只是赞赏那件事实,而不论那是谁做出来的,或那是属于谁的成功;你是因为看到事物的本身而欢喜快乐,所以即使是别人完成的,你也会象是自己完成地那般快乐。

你可能会说:「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人。」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朝着保罗所教导的方向去走,就可能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开始学习不把事物与自我相连接,但仍然能享受它们,例如我不把工作与自我相连接,不把溜冰与自我相连接,不把恋爱与自我相连接,不把约会与自我相连接;如此我就可以真正享受那些事的本身;我做那些事情不是为了资历表,不是为了申请学校或工作,它们也不是填补我内心空虚的方式。你难道不想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吗?


这路线并不在一般的人生地图上,它是从福音而产生的谦卑,是一种蒙福的忘记自己——既不同于现代文化中所提倡的看高自己,也不是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看低自己,而仅仅就是少想到自己。


蒙福地忘记自己


保罗已经得到了忘记自己的福气,他不再从别人的观感来判决自己,不再从自己的观感来判决自己,也不把罪或成就与自我身份相连接;他有了一种从福音而产生的谦卑。


现在就让我们仔细地来看看忘记自己的实际作法。


1.离开来自人的审讯法庭


保罗说到:「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林前4:3)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也不在乎自己怎么想;换句话说,他并不向别人寻求对他的判决,他也不向自己寻求这个判决。


然后他又说:「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林前4:4) 保罗在此所用的「称义」一词,也是他在罗马书与加拉太书中常用的重要词汇。保罗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即使他在良心上问心无愧,但并不能就此说他是无罪的,或代表他是能被上帝称为是公义的。


我们看到,保罗所寻求的、麦当娜所寻的,以及我们每个人所寻求的,都是一个终极的判决—— 我们是重要而有价值的。我们里面很多对福音认识错误的人,总在每天、每一个景况、每一个周围的人身上,寻找自己的终极判决。这就仿佛是自己每一天都在面临审讯,每一天都在把自己带回到法庭上。


你有没有注意到保罗所说的话? 他说他不在乎哥林多教会的人怎么论断他,也不管别人怎么论断他 (译者注:「别人」的原文是「任何的人类法庭」)。保罗在此会提到法庭是挺奇怪的,因为毕竟哥林多教会并不是法庭。我个人认为保罗在此是用了隐喻,在他所讲到的这个自尊问题中 - 无论是高自尊还是低自尊 - 我们都象是在法庭上,每天都在面对审讯,而这也就是每个人的自我身份、自我价值的运作方式。


在这个法庭上,有控诉与被告两方,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成了证据,这些证据若不是支持控诉方,就是支持被告方。有些时候我们感到在这法庭上获胜,但有些时候我们却感到败诉。然而保罗在此说他已经找到了秘诀:对他而言,审讯已经结束,他已不在法庭里,一切都过去了,因为最终的判决已经下来了。


这怎么可能呢?保罗所提供的答案很简单。他知道别人不能称他为义,他自己也不能称自己为义,「判断我的乃是主」,只有主的看法才算数。


2.肯定上帝在基督里爱我


你是否理解到,只有在耶稣基督的福音里,你是先得到判决,而不是靠行为表现来得到判决?无神论者也许会说,他们是靠著作好人来得到良好的自我形象;他们努力作好人盼至终能得到「你是好人」的判决——这种思想认为,行为表现决定了所得到的判决。佛教徒也一样,他们相信终极的判决源自于行为表现,而回教徒也是如此相信。


然而这种思想下的人每一天都留在法庭里,每一天你都在面对审讯,而这就是问题所在。但是保罗在此所说的话表明,在基督信仰里,判决结束了不再会重复进行,人们是由结束了的判决带出的行为表现,而不是由行为表现带出未知的等待的判决。


在基督信仰里,当我们信主的那一时刻,上帝就对我们说:「这是我的爱子,是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3:17) 我们也可以用罗马书8:1的话来说:「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在基督信仰里,当我们信主的那一时刻,上帝就把基督的完美行为和成绩都归给我们,算是我们的了,并且神又收纳我们进入祂的家中,因此现在上帝可以对我们说以前对基督说的话了:「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马可福音1:11)


你看,判决已经下来了,现在我要基于这个判决来行事为人。因为上帝爱我、接纳我,所以我不需要做什么事来填满我的资历表,或做什么事让自己看起来还不错;我可以单单是为了事情的乐趣来做它们,我可以单单是为了帮助别人而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自我的感觉良好,也不是为了填补自我的空虚。


除了基督信仰所给人的自我身份以外,任何一种其他形式的自我身份,或是任何一种我们所能颁给自己的「奖章」或「荣誉」,其背后的思想原来都是认为行为表现能决定我们所得到的判决。


如果我们感到把自己贴上「好人」「自由人」、「宗教徒」、「道德家」或其他的标签时,就会比较安心或有保障,那么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想藉由行为表现来得到好的判决;然而我们也感受到,自己想要的判决总是不来。


麦当娜曾如此说过,她应该明白这点。她曾经做过许多你我都做不到的事,但是她还是觉得做得不够; 她既满有各样才华,又富于勇气,但即使是像她这样的人,做了那么多的事,她还是说她没有得着所寻找的终极判决。事实上,这是逻辑欺骗,靠行为表现永远不能让人得到「你有价值」的终极判决!


但是在基督信仰中的判决,可以带动人的行为表现。是的,那个判决能促使你有好的行为表现。怎么会呢? 保罗的答案就是:我已经走出了法庭,走出了审讯。他为什么能走得出去呢?那是因为耶稣代替他进了法庭,代替他受了审讯。


耶稣在非法的法庭中面对不公义的审判,但是祂却有能力默然承担,不发怨言,就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默默无声。祂受欺压,被击打,以至于死。为什么耶稣要承受如此的伤害呢?是为了代替我们——祂以唯一无罪的身体承担了我们所当受的定罪,面对了我们所当受的审讯,所以我们就不必再受更多的定罪和审讯。


因此之故,我只需要求上帝因着主耶稣所行的而接纳我,而现在祂 - 那位惟一有资格判决我的 - 却视我为宝贵,祂认为我的价值胜过地上所有的珍宝,如此我们怎么还会再在乎受到别人的冷落和忽视呢?我们怎么还会再在乎镜子里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呢?


3.天天活在福音里


对于新接触或者不认识到这个福音真理的人,容我再多说一点。如果你愿意相信这个真理,那么让我告诉你,有些人可能从来不知道,基督徒的自我身份与别种的自我身份有什么不同; 他们自称为基督徒,也认为自己的行为还不错; 他们上教会,也盼上帝将来会带他们去天堂。但是让我告诉你,真正基督徒的自我身份的运作方式不是靠行为表现,它与别种自我身份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同。


耶稣赎罪复活的事实已经使你我走出法庭;审讯已经结束,判决也已经定了。并且你我已经自由了,不要再担心了,应当且必须放弃继续关注自我。你也许感到这个观念很新奇,我请你继续去更多地了解它,更多地挖掘它,问更多的问题,还有许多值得你发现的相关真理。我在此以很少的篇幅探索了很多的内容,但还有许多如拼图片般的内容有待你自己去组合,例如为什么耶稣必须死?为什么祂要死而复活?祂真的是上帝的儿子吗?我恳请你坚持地寻索下去,直到你能看清全面的图画。


不过也许有些读者还有疑问 - 虽然你相信福音,也有不错的行为,可是…如果…在你心里有个很大的「可是」……你每天还是被邪念吸回法庭,你并不觉得自己能像保罗所说地那样生活。


然而我要告诉你,你必须重新认识始终活在福音里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不论是在祷告时,还是在上教堂时,不论是在什么地方或是在什么景况中,你都要活出福音来,你都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又回到法庭里了?你不应该去那里,因为法庭已经结了你的案子。


当我们如此地活在福音里,我们就可以像保罗那样地说:「我不在乎你怎么想,我也不在乎自己怎么想;我只在乎主耶稣怎么想。」那主耶稣是怎么想的呢?祂的话是这么说的:「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马书8:1)「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马可福音1:11)


让我们天天活出福音,接受上帝的这个终极判决吧!


如果你才刚刚接触基督教,我建议你从马可福音开始读圣经,并且求上帝让你明白有关耶稣基督的真理——特别是关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如果你认识一些基督徒,也可以请他们和你谈谈这件事。


你可以用诗篇139篇当作你的祷告,特别是诗篇139:23,24


建议与鼓励


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


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


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


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


(诗篇139:23,24)


我鼓励你求上帝向你显明自己内心的真相,并且显明你原是在哪里寻找自我价值,以及你原是用什么方法获得自我身份。


我也鼓励你向上帝祷告,求祂赐给你所需的一切,好使你能够发展出真实的、从福音所产生的谦卑,并得到忘记自己的自由。


47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